找到相关内容177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

    某种需要。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,痛苦就随之而来。  人所以会建立这么多需要,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,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所需,于是在妄心驱使下不断攀缘。当外在诱惑和攀缘相应时,就会形成需要。如果继续...正译,故以律翻之,乃当正义。3  律具有调伏、灭、离行等内涵。所谓调伏,主要针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这是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,也是引发贪嗔之的主要渠道。稍不留意,就会因所见所闻将烦恼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5366883.html
  • 新唯识论三论判

    不知《楞严》之旨。究竟此是何作用,此花是何作用?若云未看此花时花心同寂,则我未见时,他人亦不应见花;若云他人所见,是他人心中之花,无关我事。则是为有限量,有限量则非真极。故知王氏仍是以攀缘为自性...气质者,形生而才具,故名气质,是气质非性也。而气质所以凝成之理,便谓之性。  若谓形生而才具,谓之气质者,则人之气质,便是人之形与才耳。人之形不过四支百骸,人之才不过智愚贤不肖。此八尺之躯,攀缘,唯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5068670.html
  • 罗近溪“打破光景”义之疏释及其与佛教思想之交涉

    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。云何二种﹕一者无始生死根本。即汝今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为自性者。二者 227页 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。 如果我们认为近溪前说太过夸张,保守操持炯炯之竟然不但『非是』,而且还会堕于『鬼窟』,转来此处对照着经中再三强调的﹕妄心不破而欲成无上菩提就如『煮沙成饭』,或堕魔境之说,则不再觉得突兀难解了。阿难已是亲随佛陀修习佛法的大弟子,竟被斥责以推求攀缘者为是错认。然而求道...

    古清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970848.html
  • 方寸论——四祖道信示牛头法融

    拿去用,公材私用嘛!”这个“小我”就是这么会作怪。我们自己又不知道这个,所以是颠倒啊!六根门头,“门门一切境,回互不回互”不离汝心!这个‘’不是“啊!我知道什么…”的攀缘,这是“真心”。   “...显出十分害怕的样子!懒融此时已知他是四祖,见状就问:“你不是已开悟的四祖吗?怎么还有这个(害怕之)在?”   四祖回答:“你到底看到了我什么?才问我‘你还有这个在?’似乎不肯我是个彻悟的人?”   ...

    洪文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873951.html
  •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易读版——原经文

    不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!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,纵经尘劫终不能得。 云何二种?阿难: 一者、无始生死根本——则汝今者与诸众生,用攀缘为自性者。 二者、无始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——则汝今者识精元明,能...众生别业妄见;二者,众生同分妄见。 二决定义:一者,因地发,果地修证;二者,解结从根,一门深入,入一无妄,彼六知根,一时清净。 三无漏学: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 三个渐次:一者修习,除其助因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576366.html
  •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

    修行遗规来修行,才能了我们的生死路。我们今天不是为享受来出家,是要修食、衣、住……的淡泊,宁可被社会看不起,一切比不上社会人,如果被社会人看得起,就有爱别离苦,又成生死轮回,被社会人看不起,就少攀缘。...念佛拜佛。 ★对人不好也不坏,随缘和人结善缘,不攀缘。时时刻刻注意起心动念,有坏念头,要马上提醒自己。 ★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 ★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,莫令放逸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984894.html
  • 如何从“看”中回归生命的源头

    功夫,以般若无执的精神破除一切执著,破除一切造作攀缘、执着、分别,放下万缘,顿悟本性。虚云和尚说:“只在一切处无心,即真保养也。”[[10]]“于四威仪中,心若冰霜,单提一念话头,不管此世他生...这不生不灭的本心就是看话头,看话头就是反观自,也就是说在念头不攀缘的前后际断的当下一段空灵,去体悟无生。意念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它有一个空间作为背景,一个意念到另一个意念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小小的间隙,...

    魏建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294133.html